目录名称:规划计划发布机构:辽宁省气象局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1年06月21日 2021年06月21日 文号:辽气发〔2021〕45号
效用状态:有效

辽宁省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强国辽宁践行实验区建设方案的通知

各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关于东北振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根据中国气象局、辽宁省人民政府第三次联席会议部署,我局制定了《气象强国辽宁践行实验区建设方案》,省政府领导予以批示肯定,并纳入《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现将《气象强国辽宁践行实验区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气象强国辽宁践行实验区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现就建设气象强国辽宁践行实验区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着力提升气象核心竞争力和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质效,建设防灾减灾、数字经济气象服务保障和创新驱动示范区,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辽宁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建成气象强国贡献辽宁智慧、力量和经验。

(二)主要目标。2025年,气象强国辽宁践行实验区建设成效显著,实现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科技创新更加自主活跃,人才支撑更加坚强有力,气象高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振兴发展成效更加显著,气象综合实力居全国先进行列,在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形成创新示范效应。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建成布局科学、稳定可靠、智能精密的气象观测场,满足防灾减灾救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气象监测能力明显增强;

——建成技术领先、集约高效、智能精准的气象预报基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全福祉的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质量全面提升;

——建成功能先进、保障有力、智慧精细的气象服务平台,服务国家战略实施、辽宁振兴发展需要的气象供给水平大幅提高;

——建成智能融合、高效协同、归集共享的气象大数据中心,气象大数据技术创新和跨界融合应用能力显著增强,气象赋能数字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显著提高;

——建成开放合作、统筹协调、集智聚力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保障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气象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二、建设智能精密“气象观测场”

完善陆、海、空、天一体化气象观测体系,提升现代气象综合观测保障能力,夯实气象强省观测基础,实现灾害性天气精密监测预警和空中云水资源立体探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一体化遥感监测。

(三)完善卫星遥感应用系统。改进地表植被、农业干旱、洪涝、森林火险遥感监测系统。发展无人机航测和卫星遥感监测。完善风云卫星、高分卫星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综合监管示范平台。建设山水林田湖草遥感示范应用业务系统。

(四)健全大气垂直遥感监测网。建设辽宁西部新一代天气雷达,推进辽宁中东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双偏振技术改造。新建辽宁东北部、东南部强对流天气多发区X波段双极化相控阵天气雷达协同探测网。完善辽宁中西部重污染天气敏感区风廓线雷达、激光雷达等大气环境探测网。布设辽宁西北部人影作业重点区毫米波测云仪、微波辐射计、微雨雷达等云降水垂直观测设备,发展新舟60、运12E人工增雨作业飞机机载探测。

(五)优化地面智能精密监测站网。扩建基于“5G+AI”的平安辽宁、美丽辽宁、交通强省、海洋强省气象观测网,研发基于+边缘计算的天气现象智能识别系统。建设高标准农田气象要素观测网和现代农业园区微气候观测系统。完善风能太阳能资源详查、精细化评估与开发运行观测系统。建设保护百年气象站,打造辽宁历史文化新阵地。打造大连海洋气象多维综合观测基地。

(六)完善气象装备保障平台。完善观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部署天衡气象观测质量控制系统,推进观测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气象装备分级保障和强风气象观测试验基地。研发天气现象级观测产品、高精度多源融合实况分析产品和灾害客观识别产品制作系统。

三、建设智能精准“气象预报基地”

完善智能精准网格预报及影响预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风险识别能力,实现全域气象灾害及灾害链精细化预报预警和气象灾害风险影响快速识别,确保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充分发挥。

(七)发展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发展东北(亚)新一代中尺度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和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建设四维变分同化系统。完善东北区域环境、海洋气象数值模式。

(八)完善智能精准网格预报业务系统。发展气象大数据+AI”的客观化预报体系。推进+的省市县一体化业务模式,建设从零时刻到年的无缝隙精准化智能网格预报预测业务系统。推进特色化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和基于机器学习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完善全流程、全时效、客观化的预报预测质量检验评估与反馈系统。

(九)建设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系统。建设乡村振兴、智慧城市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示范平台。完善河流、水库集水区精细化面雨量预报系统和山洪、泥石流、滑坡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完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及应对气象决策支撑系统。

四、建设智慧精细“气象服务平台”

完善智慧精细的气象服务供给体系,提升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多维气象服务供给水平,发挥气象在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中趋利避害并重效益,着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美丽辽宁建设。

(十)构筑生命安全气象指挥平台。完善气象灾害风险普查与区划业务系统。发展灾前、灾中、灾后渐进式智能化决策气象服务支撑新模式。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和终端系统,建设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构建安全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示范区。

(十一)打造生产发展气象服务平台。建设沈阳现代都市圈气象服务保障系统,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大连海洋智慧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完善辽宁西部特色农副产业气象服务系统,建立辽宁东部绿色经济区产业经济专项气象服务系统。推进“+气象产业服务新模式。打造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生产气象服务保障示范基地。完善能源、交通、物流等行业气象服务模式,新建辽满欧辽海欧贸易通道专项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冰雪经济+气象生态旅游+气象服务示范区。

(十二)搭建生活富裕气象支撑平台。发展基于场景、泛在感知的公众气象服务新模式,建设全媒体矩阵式气象服务推送系统。打造辽宁气候好产品、气候宜居城市和乡村生态宜居宜游气候名片。建设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平台。拓展健康生活、体育竞技、旅游康养和流行疾病发生气象服务新领域。

(十三)完善生态良好气象保障平台。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气象保障和细颗粒物+臭氧协同控制监测分析系统。升级生态气象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系统。建设国家三区四带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海岸带辽宁生态气象保障服务基地。打造辽河流域、盘锦湿地、辽东和辽西北山区生态修复型人影作业样板区。完善气候资源承载力评估、国土空间规划和三线一单管控气象保障系统,改建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业务系统。新建国家气候标志、中国天然氧吧生态气候品牌评定系统。

五、建设集约共享“气象大数据中心”

构建统筹集约、开放共享的气象信息化体系,打造面向东北(亚)经济社会发展的气象大数据中心,融入数字辽宁建设,激发数字气象新动能。

(十四)优化气象信息支撑系统。更新高性能计算机。发展+5G+卫星互联的新型信息网络体系,推进5G通信气象行业示范应用。建设天镜辽宁综合监控系统。

(十五)建设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打造集多行业数据为一体的天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标准格式气象数据应用和实时历史一体化气象数据服务系统。构建辽宁气象数据及业务系统备份中心。建设云端气象数字化档案馆。融入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打造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气象支撑平台。

六、保障支撑

(十六)加强科技创新。建设东北(亚)气象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中国气象局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盘锦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发挥辽宁省农业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作用,完善中国气象局东北野外气象科学试验基地,建设大连庄河、鞍山岫岩、丹东东港等东北冷涡暴雨外场加密观测试验基地。强化区域天气气候机理及生态气象、农业气象、环境气象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研究型业务新业态,完善科技基础支撑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管理、运行、评价机制。搭建东北亚天气气候高端论坛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十七)强化人才保障。对接国家和省人才建设工程,建设专业化高水平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和复合型气象人才队伍。推进人才结构转型升级,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培养聚集国内外有竞争力的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青年英才。加强气象部门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人才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