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
秋分前后,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可以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雪花漫天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景象;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是气候宜人的时节;华南和西南地区雨量明显减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现,不过降雨日数却有所增加,常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唐代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四川秋季多夜雨的气候特色。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